2025年3月1日9:00-11:30,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学报》编辑部以线上直播形式成功举办第5期线上学术讲座,超9000名科研人员通过《石油学报》视频号、石油圈视频号、腾讯会议和蔻享学术平台观看直播。举办线上学术讲座以促进学报作者与读者之间快速交流与学习、扩大刊发论文学术影响、推动优秀论文更好宣传推广为初衷,编辑部邀请近期刊发的高影响力论文的作者以视频直播形式,以论文刊发内容为基础,展示论文相关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认识,逐步打造《石油学报》学术讲座品牌。
本期学术讲座主讲嘉宾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庞雄奇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杨进教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关文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闫霞高级工程师,讲座特邀主持为《石油学报》编委,长江大学能源学部主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朱光有教授。讲座视频均已在《石油学报》视频号发布。
全油气系统理论实现了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的大统一,自2014年提出以来,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收到广泛关注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在资源评价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庞雄奇教授分享了全油气系统理论及其核心内涵,系统介绍了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评价油气资源的基本原理,动力场划分与资源领域预测及资源类型判别,根据油气运聚关键参数定量评价资源的方法原理,预测成藏区带的方法原理。并结合准噶尔盆地风城组三类(常规可采资源、致密可采资源、页岩可采资源)三级(现实可采资源、预期可采资源、远景可采资源)油气资源量评价实例,展示了全油气系统理论在油气资源预测与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强大生命力。
引用本文:
中国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渤海湾浅水海域和中国南海深水及超深水海域不断获得重大勘探发现与有效动用,积累了大量的油气钻井作业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国海洋油气钻井作业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海洋油气工程技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杨进教授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海洋油气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享了海洋油气钻井的主要技术。系统讨论了丛式井优快钻井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高温高压钻井技术、深水建井技术等重点海洋油气钻井技术的技术挑战与关键技术。指出当前中国海洋油气钻井在海上深层油气领域、深水油气钻井技术、海上超高温高压钻井技术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加大技术攻关和创新力度,以应对未来深水、超深水油气钻井技术的发展需求。
引用本文:
杨进, 李磊, 宋宇, 仝刚, 张明贺, 张慧. 中国海洋油气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石油学报, 2023, 44(12): 2308-2318.
中国稠油资源量较为丰富,是重要的石油资源类型,目前中国国内稠油的开发方式以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和火驱等热采方式为主。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以“高能耗、高碳排”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稠油热采技术面临着“提质增效”和“节能减排”的双重挑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关文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分享了国内稠油的特性、产业链价值和稳产必要性。为更好地贯彻“双碳”目标,提出在政策层面应推动稠油加工产业升级,加大稠油产品开发力度,并适当调整稠油定价机制,以使其更多体现稠油的化工原料属性;在技术层面应持续改进现有的热采方式,优化调整各种热采方式的产量构成,针对性地研发有限热采技术和低碳蒸汽发生技术,大力研发稠油聚合物驱、促乳化水驱等稠油高效冷采技术等。
引用本文:
关文龙, 蒋有伟, 郭二鹏, 王伯军. “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稠油开发对策[J]. 石油学报, 2023, 44(5): 826-840.
深层煤层气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与中浅层煤层气相比,深层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以游离气与吸附气共存为特征。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已成为中国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新领域,但其解吸规律尚不明确,游离气与吸附气的转换时机、开发效果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闫霞高级工程师分析了深层煤层气的等温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解吸规律分析和关键压力点,将深层煤层气的生产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①低效解吸阶段+游离气主导阶段,②缓慢解吸阶段,③高效解吸阶段,④敏感解吸阶段及阶段划分。将决定深层煤层气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归纳为“五大必要条件”和“一个程度”,并剖析了保存条件等关键要素在深层煤层气开发阶段的耦合控制机理。基于多要素耦合控制机理,对深层煤层气开发单元综合评价和开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
引用本文:
主持人简介
朱光有,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学报》编委,现任长江大学能源学部主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入才、中国发明协会会士、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石油集团劳模和工匠入才创新工作室;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侯德封奖、金锤奖、孙越崎奖等;被授予当代发明家、中国石油集团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2年度科技人物“影响力科学家“称号、GSE杰出科学家奖等。
在ESR、AAPG、OG、CG、GSA Bulletin、3P、EPC、Fuel、Science Advances、Geology等发表论文380余篇(第一作者180篇),SCI收录170篇(第一作者100篇);被引用180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银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中国石油集团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特等和一等奖4项。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美国等国发明专利78件。制订国标、行标和团标12件。
朱光有教授担任《Organic Geochemistry》副主编、《天然气地球科学》副主编;《Petroleum Research》《Natural Gas Geoscience》《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天然气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石油知识》《地球科学》(中英文版)等刊物编委。兼任中国石油学会智库专家、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油气地球化学与成藏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非常规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发明协会理事,北京发明协会理事,北京碳中和学会理事等。